接下來我們進入了風險分析,也是這堂課的最核心的概念 那麼包括它的架構、
實施、 國際國家的風險分析,以及它的本質跟特徵。
首先我們來談到 風險分析的架構,用三個圈圈其實就把風險分析給
包含在裡面了,兩個小圈圈呢分別是風險評估,在左邊
它是以科學為基礎的,所以 你做,我做,他做,出來的結果應該是一致的
所以大家奇怪了,既然大家風險評估出來的結果是一致的,或者是類似的
那為什麼爭議永遠那麼大? 我們的名嘴們,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常常裡面是相衝突的
所有的談話性節目永遠都分成兩派 有時候呢還分三派、 四派。
既然風險評估是科學的,它就是客觀的,不應該這樣子 的確是,為什麼?因為風險評估最重要的目的
是要提供接下來我們執政的單位 以及行政管制的單位做政策決定的基礎
所以它是所謂的風險的管理。
因此,根據科學的結果應該是一致的
作為風險管理的政策,那政策決定應該是以這個基礎為前提
為什麼做出來的管理會有這麼大的衝突?很清楚
因為對同樣一個所謂的危險 物質,hazard,它所關注的議題
每個人的想法面向是不同的,所以就牽涉到所謂的
溝通上面必須對於同樣的議題,大家關注的焦點先確立
因此可以看到,最大的一個圈圈呢其實是風險溝通 它包含了風險評估、
風險管理,必須不斷地去交換 風險溝通裡面大家關注的議題
這些有關的議題呢用什麼方式讓大家知道?其實是要資訊公開透明化
而且呢,你有意見有想法,有表達的機會 所以呢,有表達的機會,大家對共同的議題去討論這個議題
目的其實只有一個,為了維護我們的食品安全而努力
因此,不應該會有那麼多衝突才對呀,因此,接下來我們來談談我們的
風險的分析當中,第一個,風險評估 風險評估分為四個大階段,第一個
是所謂危害的鑑定,我們要知道敵人是什麼 過去的幾個事件裡面,假如是塑化劑裡面
所謂的起雲劑,那它的
hazard,危害的鑑定很清楚的,我們知道是塑化劑
塑化劑是怎麼出來的?它是在無意之間發現了這個
分析裡面有不同的波形,而一個非常優秀的我們的公務系統的一些前輩 把它給挑出來了,進一步去確定它的風險
順丁烯二酸,我們知道,我們的修飾澱粉 讓我們
q 彈的它對於腎臟的傷害,很清楚的,它是存在的 本質是不變的,要去確定這個危害
所以,第一個階段是它有危害性,所以是 hazard identification
第二個階段就是,已經是有毒的物質,我們就要很清楚它到底對我們有什麼影響 劑量是很重要的。
今天,有毒物質太多了 我過去曾經講過,我們的
砷、 砒霜,很清楚地,已經入藥了 我們也很清楚我們平常喝的水,人沒有水呢就一定滅亡了
喝的水,最安全的,過量了也會水中毒。
所以劑量效應的評估 是風險評估裡面的第二個階段。
第三個階段是,確定它是有毒的 它的劑量效應也存在,那我們就要去看看我們的
民眾、 國人,曝露到底量是多少
假如是我們的飲食的文化跟特殊性 長輩可能吃醬菜呀,非常非常多
也有人是花生、 玉米吃的特別多
我們知道,這些都會產生黴菌毒素,可能造成我們肝毒的一個毒性 這些物質有可能造成我們肝腎的毒性。
那接下來我們可以看到 針對這個曝露之後呢,要做風險的推估,也就是要量化我們的風險
讓我們很清楚能夠達到風險評估。
這個過程四個階段 常常是動物替我們犧牲了,所以新的風險評估
未來希望是用推導的模式,甚至用一些 細胞培養的模式,或者基因遺傳的模式去做這樣的風險評估
它還有很多開展,更重點的它是科學的,既然是科學的,不管你做,我做,他做,應該是類- 似的結果
那我們來看一下,第二個部分呢,希望這個風險評估出來
結果,能夠規劃出一套可行的,而且能夠維護公眾健康的一個管理的系統
很清楚,必須要徵求多方的意見,要考量這個風險的利益
以及公眾,大家對於同樣議題的概念跟評價
為了保護我們消費者的健康,我們提供一個很平等的 促進公平貿易的因素。
之前在第一節裡面,老師特別提到 你為了特定的進口的條件
把農藥殘餘定的標準是全世界都不可能達到的 在不可能達到的前提之下而造成貿易關稅的壁壘,很清楚的
這是在我們剛才提到,SPS 系統底下是不被允許的
所以在對的時機實施適當的防止,我們控制跟監測的方案
可以減少我們因為食品安全這些危害的物質造成的我們的傷害
所以風險管理其實是在整個系統裡面去管制,不管是廠商
管制我們的檢驗的機構,管制我們民眾 避免我們的食品安全曝露更多的危害
我們剛才看到風險分析的架構裡面,最大的那一塊事實上是風險溝通
以風險作為討論的核心,我們讓 所有的利益相關的團體或者個人能夠有表達自己意見跟
達到這個資訊分析的透明化,讓大家對於風險評估的結果 能夠去參與。
能夠對於風險管理,我們食品安全的決策 比如說,美豬、 美牛的進口,現在,過去
都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要讓民眾很清楚地知道這個決策的過程是如何形成的
民眾在乎的就是一個風險溝通,裡面最重要的 這個是值得我們上面提到的,政府
政府必須要法規跟資訊,能夠去把它給整合出來
民眾呢,能夠針對他想要表達的意見,能夠做表達
更重要的事情,我們看到,在產業界跟政府之間
政府必須對法規跟管理的要件,讓產業界有所依循
大家可能不知道,我們對於一些食品外包裝裡面,都要標示
我們這些產品裡面的原料 標示的規格只是一個管理的規則的改變
廠商就必須要把它所有的包裝的成分全部要銷毀,為什麼?
你舊的包裝的一個規格不符合現代法規,就是違法行為 假如我們一天到晚在改,請問你這個
業界不是跳腳了嗎?所以政府跟產業界 之間的法規跟管理系統要很開放
也必須讓我們產業界相關的資訊讓政府知道 實際上可執行的是什麼樣的面向
那對於產業界跟民眾之間呢,其實是互信,產業界要提供資訊
我們常常用新台幣讓一些廠商下架,來表示對於這個產品的贊同
我們很清楚的,為什麼它會被新台幣下架
因為它的資訊是透明公開的,我們贊成跟支持這樣子的產業
因此呢,我們用我們的購買力去給產業界 表達了我們的意見,所以可以很清楚,政府
產業界、 民眾三方同時都是
風險溝通裡面非常非常重要的核心位置 我們可以看到,風險溝通討論的核心裡面
我們互相表達我們的意見跟資訊 將這些風險評估的結果跟風險管理決策過程中讓民眾
有三個很重要的風險溝通的層次
平時呢要做的事情是所謂照護的溝通 要針對這些可能造成我們的危害進行溝通
那很清楚的,是以教育為基準的,因為平時
但是,要後置我們民衆對於食品安全的知識跟技能
能夠對於未來,能夠有所應變的能力 其次是共識的溝通。
共識的溝通很清楚的 大家都知道說 農藥對於我們的身體產生的
潛在的器官傷害,所謂共識的溝通 我們都很清楚的,現在大家都知道農藥對我們身體是不好的
可農藥產生,在使用的過程當中它是必要的
之前提到是減少農損,我們爲了達到農藥殘餘是最低的
然後呢,又能夠達到我們適當地減少的農損
我們要讓民衆更知道,你現在暴露的環境 幾乎都是有農藥的環境。
你說,可以啊,我可以選擇完全沒有的 那你必須要選擇,我們現在市面上有相當多强調無毒等等的
所謂的有機的一些產品裡面 你必須要付出更高的代價。
可是爲了要讓所有的 民衆免於飢餓而產生的這樣子的農藥的施用
我相信必須要達成所謂特定針對這個議題的共識
因爲你有這個共識,前提是什麽?不要讓全世界
我們的缺糧缺得太厲害,當作是前提,那就是所謂 共識的溝通。
那第三個溝通是危機的溝通 緊急狀況已經發生。
過去我們看 過去我們看到緊急的溝通,常常是食安事件,我剛才講的
毒澱粉的事件,很清楚的。
我們就 把風險評估那一套,公説公有理,婆説婆有理,然後呢
大家沒有一個交集,說這樣子 哪樣子的狀態是一個安全,不會造成身體的一個致病的
我覺得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有看到
一些食用油的事件,用專家學者出來,我們 吃了一湯匙的油,表示那個油是安全的,這樣的溝通的行爲模式
衹會讓溝通陷入僵局,反而是要讓我們
在溝通的過程中很清楚的、 斬釘截鐵的 錯了,就是錯了。
需要改進的地方一定要承認,它是對我們健康有危害的,立即停止
我們很清楚了,我們的棉籽油,當時在危機溝通的方式
看到好大量的油被媒體拍著情況之下就傾倒,倒掉了
我看得心好痛,那些油真的是沒有毒的
可是呢,這個傾倒造成污染才真的是公害,這些油它
本來是可以應用,可是溝通的模式用這樣子來去表達出來,反而是一種傷害
所以風險溝通三個層次,平時是要做照護的溝通
如果有針對共同議題,應該要達到共識的溝通 在危機的事件當中,我們針對危機進行溝通
我們知道食品安全的資訊在溝通的過程中必須是透明化
前端的是科學判斷,是客觀的食品是安全的
後端是我們消費者心理的判斷,是主觀的食物需要達到安心
如何讓安全轉換成安心,其實是我們行政單位 食品業者的專業跟誠信要
[聽不清] 要經過這樣子的一個溝通的模式,讓食品安全的資訊更爲透明
更爲客觀,讓大家能夠接受這樣的風險分析、 風險溝通的模式
好,我們直接進入風險分析的執行
在食品安全與毒理學的過程中,我也有特別把這張圖給提出來
橫軸呢,是屬於我們的暴露的劑量 縱軸呢。
我們可以看到它的劑量產生的反應 左手邊這個可愛的小白鼠替我們犧牲了,我們很清楚
當我們的劑量越高 越往右手邊,它產生的反應是越高的
如果一個有毒的物質,我們要想知道 它造成的傷害,就必須建立的一條所謂劑量
跟反應的曲綫,這個曲綫達到的目的是什麽? 要建立一個所謂的 NOAEL 的概念。
我們這些小動物呢 都沒有發現它會造成毒性,那轉換成我們人類
要使用的時候,因爲跨物種的關係,以及易感族群的差異
會有將近百倍到千倍的差異來轉換到我們身上,所以我們看到
這些沒有明顯劑量跟效應的一些劑量,當作是我們食品風險
分析裡面所謂的風險評估該建立的劑量 再加上我們平常飲食的食物菜籃裡面的
暴露量,當作是整體風險評估最後 在市場上面所謂的最大的殘留量
這個殘留量就是政府去做風險管理裡面很重要的一個依據了
接下來我們來談到國際與國家的風險分析。
我們先講一下臺灣現行的制度了 以臺灣現行的制度,我們很清楚地,在行政院底下啊,目前有個食品安全的會報
那這個食品安全會報會提供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小組的一些意見,能夠結合協調
把這些意見呢,提供了給我們的主管機構 做風險的管理,我們可以看到,主管機構包括了衛福部、
農委會跟環保署 這樣子的機構底下 圈的一個叫做咨議會或者審議會,那這咨議會、
審議會當然是在主管機構 這個圈圈,大圈圈把這個小圈圈全部都包住了,所以它的風險的評估
是使用的所謂的我們的學研機構
不管是我們這個是藥毒所,藥物毒物所啊
動科學院啊,食品科學界啊,大專院校等等提供風險評估的結果
交到我們的咨議會去,總覺得我們這風險評估出來的結果跟風險管理
糾纏不清楚,球員到底有沒有兼裁判啊?政府機關都説沒有了
可是我們看起來我們也不敢排除說沒有
這個架構之下,我們跟全世界來去思考一下,跟它的差別是值得我們來看
首先我們看到美國的一個風險評估的架構,它其實是屬於一個混合型的架構
中間是一個國家毒理專案的評估的一個單位,叫 NTP
這個機構呢,它是結合了我們的食品藥物管理署 FDA
環保署 EPA 跟消費者產品安全委員會
CPSC 以及農業部 USDA
提供相關的資訊之後 進入這個國家毒理專案毒理評估
這樣子得到一個結果,你覺得它有獨立嗎?
還是我們從中間評估出來的結果
外放到四個單位去,因爲這樣子的整合分工的運用之下
它是一種國際針對食品安全評估的一個模式
接下來我們看到歐盟,歐盟的模式假如套到 我們在臺灣目前的,就是行政管理機關最高的行政院
中間底下有一個食品安全會報 這兩個東西其實在風險評估機構跟風險管理機構之外
他們采用的,歐盟采用的風險評估機構是一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
獨立機構,學術單位呢輔助這個風險評估的執行 把這個資訊提供給風險管理機構
然後呢,就好像臺灣的主管機關衛福部、 農委會、 環保署去做集合
中間我們現在我們的食品安全衛生法裡面 它的咨議會呢,就在這個風險管理的
機構裡面,所以它跟風險評估呢是完全是分開來的 那我們看一下,以日本跟中國套到
我們的模式是套過去的話,我們可以看到行政院食品安全會報底下 風險評估機關,它是一個獨立的一個機關
獨立機關評估之後結果呢,轉交到我們主管機關
然後主管機關去做風險的管理以及政策的制定。
那以中國 其實食品安全的架構爲架構的話,我們臺灣就會變成上面是行政院
底下是食品安全會報,就出現了一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委員會
這個時候能夠結合跟協調,進一步把風險評估,我們左邊的
看到主管機關結合學術的能量 把這個整合起來,把兩方面的資訊整合起來
然後呢,一部分是在風險管理,所以風險評估跟風險管理兩個部分是獨立
存在,再交給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委員會,做最後的決議,作爲一個施政的執行
以這個表來整理起來,我們看到 歐盟、
美國、 中國跟日本,我們衹要看一件事情就好 人力上面,歐盟的人力超過 1500 名專家,400
多名的員工啊 美國有上千人的人力
中國呢有兩百人的專業的人力,日本呢有 230 名專家 有 120 名的職員。
可以很清楚看到,這個人力上面對於食品安全 的投入是非常非常高成本的。
那功能跟 定位上面,在歐盟呢,是很清楚是獨立整合的科學的機關
那在美國呢,這風險評估呢 它是負責國内生產跟進口食品的安全的風險評估
風險管理,做科學跟監督跟預警的,給大家很多的警報 那以中國來看的話,中國的國家食品安全
風險評估中心,人力相當的大 它負責的是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的國家級技術的機構
把這個評估的結果當作是以公衆利益爲最前提
以食品的安全風險評估的結果監測預警的功能持續地來開展
以日本來講,它也是一個獨立型的,可以看到
它在日本呢,日本執行風險評估是獨立的機關,食品安全委員會
看起來這些國家裡面對於食品安全做到的一個效應是什麽?
其實是風險評估出來的結果是爲大家所認定,客觀爲前提
那我們今天要去改變我們目前看到臺灣的食品安全架構
我相信以風險溝通作爲出發點的話 應該很清楚,我們需要的是一個獨立的一個機關,能夠提供
客觀的一個標準,當作是風險管理的一個參考依據 接下來我們就談到風險分析的本質特徵
我們知道風險分析它是一個循環性的 對於一些風險的管理的活動,是一個初步的風險管理的活動
我們必須要確認它以及選擇風險管理的專案 這風險管理的專案常常需要去回饋,因此呢對風險
管理決策執行的過程當中要有一個監督跟審核
這個監督審核有這些風險管理上面需要去修正
再進一步去到初步的風險管理的活動當中重新去調整
所以這樣子的一個管理的模式當中是一個動態性的 所以風險分析是一個動態的,面對風險
評估的科學性,這個是不變的,對於風險管理 以及風險溝通這一塊是互動
民衆在乎的食品安全健康議題就是我們政府該去 在乎、
關心的議題,經過風險評估之後能夠得到很好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