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學,我們今天的這一個
授課單元可以得到 以下幾點結論。
第一點我們可以說 孟子這個人他畢生的人格與風格
挺立了數千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應有的風骨 20
世紀 中國新儒家大師湖北浠水徐復觀先生
曾經提出一個講法,他說中國
歷史上啊有一種二重主體性的矛盾 徐先生說二重主體性的矛盾是什麽意思呢?
那就是指政治思想世界裡面,中國歷代的思想家都
肯認人民才是政治的主體
從《尚書》以來,「天聽自我明聽,天視自我民視」
孟子講「民爲貴,社稷次之
君爲輕」,是的,那麽 這是充滿了理想主義色彩的一個政治思想傳統
徐復觀先生指出,可是在 公元前
221 年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秦帝國 從中國歷史的地平綫上升了以後,中國
二千年來的政治現實是以國君爲主體
於是思想世界裡面的人民主體性,與現實
政治裡面的國君主體性兩者之間就發生了一個巨大的矛盾
而孟子畢生的行儀和他的思想
正是挺立人民主體性,建立中國知識分子的
風骨,歷代受到孟子精神召喚的
儒家思想家或者一般的知識分子 在王權
獨宰體制之下輾轉呻吟,但是 他們就好像太平洋的鮭魚一樣地
要拼搏它畢生 的生命力,要洄游到它
被生下來的這個山澗裡面的溪流
的泉源,那一種鮭魚還鄉的那一種精神,那孟子可以説
建立了中國知識分子精神的原鄉 我們看到在
中國的帝國體制之下 歷代的儒臣其實都扮演雙重角色
第一個角色就是他們都是儒家理想的信持者
可是在現實的世界裡面,他們經過科舉
考試,經過長期的努力,三更燈火五更雞 之乎者也矣焉哉,搞得清楚作秀才。
那麽考上了科舉以後呢,他們 就被派爲首先是地方官
然後慢慢慢慢這個一路往上
他們的現實角色是帝國的公權力的執行者,那麽
這兩個雙重的角色之間有它巨大的張力
關係,在這樣的歷史背景裡面,孟子的民本政治思想就成爲
歷代在帝國權力結構之下的 儒臣的永恆的鄉愁
我們今天的講課可以提出來的第二點就是孟子繼承孔子的
思想遺產,而建立了一個更細緻的内外交輝的思想世界
首先孟子提出「四善端」之説
那麽也就是孟子主張啊
人的内在的那些價值 規範,仁義禮智
根於心,那麽人生來就有四種善心
他稱爲「四善端」,那麽這個「四善端」就決定了人
是生來爲善的,我們衹要把内在的善苗
加以保存,不要使它牛山濯濯,我們就成爲一個 頂天立地的君子。
因此啊,我們看到 就孟子以四善端爲基礎所提煉的性善論
這一點上我們看到了孟子 論述了剛才,在第一講裡面我們所說的
孔子留下的課題,人的自覺心是如何形成的這個問題
那麽第二點,孟子在繼承 孔學之餘,而進一步論述
政權合法化的基礎在於得民心
孟子提出了以「王道」爲基礎的 民本政治論,正如我今天講課所講的
那是雖然在大一統王權 之下,孟子的這一個呼喚
常常成爲歷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永恆的 鄉愁。
但是兩千年來 民本政治論爲 孔學所留下的政權
如何才是合法這個問題 提出了鮮明而正確的答案
那我們用五分鐘的動畫來把我們今天的
講課的這個内容加以鉤元提要,使我們這個 概念更加清楚。
本講我們要聚焦的問題有二,第一是
戰國時代的歷史變遷趨勢如何?第二個問題是 在歷史變局中,孟子的人格與風格有
什麽特質?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 歷史大翻轉的時刻。
中國的歷史始終在統一與分裂之間辯證發展 迂迴前進。
春秋戰國時代的歷史顯示出 幾個趨勢,第一種趨勢是社會階層變動
尚賢政治使得社會上的貧寒階級快速地躍升
第二種趨勢是政治結構改變 從封建氏族變爲郡縣制
郡縣制從春秋晚期以後逐漸成爲一種政治制度
另外,經濟方面則是從莊園制度 轉變爲工商勃興,造成社會價值觀的
轉變,形成任德、 任俠的風氣 孟子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不得已」這三個字很能夠刻畫 孟子生於憂患時代的人格特質,和他對於那個時代的感受
也充分展現出孟子强韌的生命力與强烈的使命感
孟子講,「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他正是生于憂患的時代 抱持著不忍人之心,來對待當時的政治社會環境
我們可以透過幾個面嚮來呈現孟子的人格與風格
孟子是戰國亂世中一個不屈的靈魂
他的一生所展現在世人 眼前的是一種極爲强韌的生命力與强烈的使命感
孟子那種捨我其誰的氣概 在戰國時代的亂世中掀起一股新的氣勢
此外,孟子還具有剛直的氣概 在面對有權勢的人面前,絲毫不畏懼
孟子所處的時代中,西周以來的舊文化已經日薄西山
新的文化價值理念應運而生 當時新舊文化的激蕩
周代傳統文化價值,如聖、 勇 義、
智、 仁等等,均受到新的挑戰與質疑
在這樣新舊文化激蕩之中,孟子呼籲國君要定於一
拯生民於苦難之中,也就是要定於王道 孟子生活在紛亂的時代裡
對於新時代的價值觀提出許多深刻的批判 首先,孟子對當時急功近利的社會政治風氣有所批判
接著,孟子對政治黑暗也有所批判,他形容 人民處於這樣的政治環境,猶如受著倒懸之苦
孟子認為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各國國君都不行仁政
當時的統治者沒有一個不好戰,使人民 深受戰亂之苦。
孟子的人格與風格 挺立了中國知識分子的風骨,中國歷史上有一種
如已故儒學大師徐復觀所說的二重主體性的現象
孟子在政治思想方面,提出以人民 為主體,但是中國歷史的政治現實
卻是以國君為主體,因此 歷代儒臣便扮演著雙重角色
他們既是帝國公權力的執行者 又是儒家價值的信持者,也因此
孟子所提出的民本思想就成為數千年來
中國知識分子心中一種永恆的鄉愁
孟子繼承孔子思想遺產,而建立內外交輝的思想世界
上一講,我們提到孔子留下兩個問題未解決 直到孟子才加以解決。
孟子以四端之心作為基礎
提出性善論,並提出王道思想,作為奠定其民本政治論的 基礎。
那剛才我說,孟子的 思想,是數千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永恆的鄉愁
讓我們欣賞一首樂曲,曲名是《善友》 來與孟子精神相往來。
謝謝大家 [音樂]
[音樂]
[音樂]
[音樂] [音樂]
[音樂] 青山伴著
白雲飛 天多美
人生路上 有你隨
太芳霏 太芳霏
流水月光,風舉
霓裳,梵音 裊裊,心地清涼
野風送來 千古的梵唱
在你心我心 悠揚悠揚,悠揚
悠揚,萬世飄香 飄香
流水月光 風舉霓裳
梵音裊裊 心地清涼
野風送來 千古的梵唱
在你心我心 悠揚悠揚,悠揚悠揚
萬世飄香 飄香
飄香 [音樂]
[音樂] [音樂]
[音樂] [音樂]
[音樂] [音樂]
[音樂] [音樂]
[音樂]
[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