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以上阿,我們非常精簡地對於整個宋代
對孟子的爭辯呢聚焦在
外在範疇以及內在範疇。
從現在開始我們呢要
以朱子為核心來通觀朱子對孟子思想的解釋。
然後下一講呢,我們要聚焦在朱子對
孟子的"知言養氣"的解釋。
那首先我們講一下在
漢唐時代,尤其是唐代
科舉考試主要的經典是《五經》,《五經》是《詩》、
《書》、《易》、《禮》、《春秋》,因為《樂經》已經亡佚了。
《五經》基本上是中世紀的學問,因為《五經》所關涉的都是帝國的
平治如何可能的學問。
那麼到了朱子把《論語》、
《孟子》和《禮記》裡面的兩章,那就是《中庸》
與《大學》抽出來,合成《四書》,那麼並且為這四本書施以章句集註。
那麼從公元1313年以後呢,這個朱子的
《四書集註》成為科舉考試的訂本,對於最近700多
年來整個東亞思想界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影響。
我們可以說呢,從公元13世紀以後,整個中、日、
韓、越東亞知識份子,你也可以同意朱子,也可以不同意朱子;你也可以批判朱子,
你也可以攻擊朱子,但是你就是不能夠跳過朱子。
因為朱子學廣大細辯的思想世界建立在這四本書之上。
《論語》一共有
15988個字、《孟子》有34685個字、《大學》只有
1753個字、《中庸》3568個字,那麼字數非常的
精簡,而且基本上,它固然也涉及政治思想領域,
但是它基本上不是帝國如何平治的學問,它是一個人
之所以成為一個人如何可能的學問。因此直接扣緊每一個讀者的
心弦,使他們興起心智、自作主宰。
所以《四書集註》的完成
是可以說公元第二個千年紀元
以後,就第一個千年紀元結束,第二個千年紀元開始以後
在思想文化史上最重大的一件事情。
朱子融會《四書》,
他建立了一個從孔子到曾子到子思到孟子的道統的傳承,
並且以《四書》作為一個有機體,他引經、
解經然後以他的獨創的禮儀為中心的
新的哲學把他融為一爐而冶之。
那麼在《四書章句集註》裡面呢,他交付、
引用、詮釋,將「心性」問題提到一個高度,而成為
此後儒家思想家的主要關懷。
朱子解釋《孟子》這一部經典有很多新的觀點,這是從趙岐以來
在到朱子之前的人比較少見的。
那朱子解釋孟子學的新觀點,第一個當然就是旗幟鮮明的「理」的哲學之創發。
朱子對於孟子裡面的核心價值理念,如「仁」、「義」、
「禮」、「智」這些概念,他都採取「理」的立場來賦予新的解釋。
朱子提出「天理」與「人欲」的二元對立的架構,
這在東西方哲學史上叫做倫理的二元論嘛,
ethical duality。
那麼這是常見的。
但是朱子把這一個倫理的或者道德的
二元架構用來分析「仁義」和「利」的差別,那麼
從而展開了,這個建立了龐大的理論體系,完整地呈現出經典,
朱子「經典詮釋」的創造性的這個貢獻。
在朱子那裡,「性」是被等同於它的「理」。
所謂宋明理學、宋明理學嘛,就是環繞理為中心而展開。
朱子我們知道他解釋
孟子的《告子章句上》的性這個字的時候,他說:「性者,人之
所得於天之理也。」
朱子發揮自己的哲學主張,他和
先秦孔孟思想其實是漸行漸遠。
我們知道孟子學的
主體是心性論,但朱子卻把這個心性籠罩在一個
既客觀而又有某種意義具有主觀的這個「理」哲學之下。
但是我們這裡也必須要注意,朱子剛才我講他呈現
一種道德的以及倫理的二元論,所謂的moral duality、ethical duality。
他是把世間的事物一分為二,這沒錯,比如說他「理」、「氣」二分:
以「理」為本體,以「氣」為現象。
比如說他「天理」、「人欲」二分,他鼓勵人要做聖人必須要存「天理」,去「人欲」。
比如說他把「性」和「情」,或者某一些場合他寫為「才」二分。
他主張「性」就是「理」,而每個人呢
都有這個理,因此「情」的高下決定了每一個人
後天的持存的狀態。
但是我們也不要忘記,朱子在他很多的著作裡面,
比如說在《四書章句集註》,在《朱子語類》裡面,他既一分為二,又
合二為一,所以他和近代西方哲學史上所謂的
二元論並不完全相同。我們可以說他一方面既是二元論,
近於二元論,但是另外一方面呢他又可以被視為一個一元論者,因為他常常
是一分為二而又合二為一。
朱子解釋《孟子》
的另外一個原創性的觀點,就是他提出人的「心」具有認知的作用。
所以他的「心」是一種認知心,也就是所謂 cognitive mind。
在《四書集註》盡心章句上面,朱子有非常重要的解釋。
他說:「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
性則心之所具之理,而天又理之所從出者也。」
朱子把「心」「性」
一貫的系統分而為二,他指出「心」乃是人的道德
自覺,把這個「心」轉化為
對於宇宙、 對於世界的客觀秩序的一種認知心。
這是朱子學與孟子學的
碰撞以後所激發的新的觀點,
那就是「心」基本上成為一個認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