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我们讲了常识与理论的关系。知道常识不等于理论。
却常常蕴含着理论,蕴含着可以表达为变量之间关系模式的
可检验的理论。那么生活科学的理论与自然科学的理论到底有怎样的区别?
社会科学的理论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在上一节,我们主要讨论了一些例子。
这一节呢,我们需要在知识的层面对理论有所认识。
我们先简要的回顾一下在这一讲,理论不是科学史 也不是科学哲学。只需要知道一些基础,
如果有兴趣呢,知道如何深入就好。
我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积累,将理论 分为了两个大的类别。第一类:公理、定理。
自然科学的理论,大多属于这一类。
公理是不需要检验的理论。定理呢,有时候则需要检验。
这一类前面讲过,这里只是复习。比如说万有引力。
自从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 就不断地在被各种研究检验。先期似乎是一个公理。
直到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发现了万有引力的应用边界,就成了一个定理。
从发现万有引力到发现万有引力的应用边界, 就是通过重复检验,获得了理论的演进
与发展。第二类:规律、命题、假设。这一类前面也讲过。
这一类理论不一定是可以重复检验的。但却可以假设检验。
社会科学的理论大多数都属于这一类。
规律就是事物之间关系模式的逻辑表达。科学的逻辑 命题呢,也是事物之间的关系模式。
与规律不同的是关系模式的肯定性不如规律那么强。
稳定性呢,也不如规律那么强。
主要的表现是在给定的条件下事物之间的关系模式出现的概率并不很稳定。
通俗的说,就像刘翔的跨栏。不是每次都能跑出某个成绩来的。
再用前面讨论的中等收入陷阱来说, 不一定每一个进入中等收入的国家都会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假设,同样也是事物之间的关系模式。只是尚未被很好地检验。
同样也是一种理论型探索的分类。
也有一些人有自己的分类。比如说Bordens等人
在写心理学研究方法时,就做过一个分类这样理论。分为几组。定性的和定量的。
其实研究都有定性和定量。我本人不用这种分类。原因是不利于
理解理论。我有一篇专门的演讲,讨论这个问题。属于研究生课本的内容。在这里就不做- 讨论了。
按照他们的说法,定量,比如说Moffitt,Heckman的研究 就属于定量研究。定性,比如说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研究,
Huntington的世界文化研究,都是定性的。
我个人认为定性、定量,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
除此以外呢,Bordens等人还有一个分类。把研究区分为描述的、类比的、基础性的。
描述的,比如说,乡土中国研究。
解释的,比如说Moffitt解释人的健康。就用早年的个性、性格特征来作解释。
基础的,比如说Heckman对劳动力的研究。
他之所以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因为它的理论是基础性的。
他告诉了人们劳动力素质源于何处。
我们给大家一些多样性的说明,知道按照我的分类方法 是一种分类,按照其他人的分类方法也是一种分类。目的是说
你自己也可以分类。分类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帮助理解。
理解理论,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模式。
那这样说理论是不是都差不多?不是。
我们首先需要知道的是理论在对社会现象的覆盖现象是有差异的。
层次上是有区别的。
假设我请同学们列出你所在的县,区,最好的三所中学。你马上就可以列出来。
如果我请你们列出你们省,自治区,直辖市最好的三所中学,
你们可能也能列出来。可是如果请你们列出全国最好的三所中学呢?
就会有困难对吗?这个困难,就是覆盖性造成的困难。
一个县,一个区,是一个局部。中学之间的比较比较单纯。
没有那么多的差异性、变异性。
如果把覆盖面扩大到一个省级范围,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
扩大到全中国的范围呢,就更复杂了。理论同样具有覆盖性问题。
理论是对社会现象的描述及解释。一定有一个
覆盖范围。就覆盖性而言,有两个 最基本的规律。
第一个规律:越是基础性的理论,覆盖面会越广。
抽象程度呢,也会越高。我们还是用Heckman的理论来做例子。
他的研究是在美国做的。那么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结论吗? 在美国管用。中国管用吗?在欧洲管用吗?在埃塞俄比亚管用吗?
如果是一个基础性的结论,
就具有人类社会的覆盖性。不过要理解理论的覆盖性,还是要理解理论成立的条件。
就Heckman的理论而言,第一个条件是工业化。
是工业化把教育和劳动力素质联系到了一起。
工业化使得产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变成了一般性的要求。
这样在美国得到的结论,在中国也是这个样子,在欧洲也是这个样子,
在埃塞俄比亚也是这个样子。工业化在哪都一样。
同样,工业化的程度不同,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也不相同。
对教育的敏感性也有差异。很多年前我去台湾,发现银行的普通柜员
至少是大专毕业的。当时我就在纳闷。说一个柜员
需要那么高的学历吗?今天我们看看大陆的银行。普通柜员都是大学本科或以上的学历。
对素质的要求与工业化的程度也有关系。
这里我们看到,越是基础性的理论,覆盖的现象就越广。
抽象程度也越高。与之相反,越是经验型的理论呢,
覆盖的现象就越具体。抽象的程度也越低。比如Ravid的研究。
或许就只适合于只从夏威夷那个时期出来的学生。
对研究者而言,问题是在做研究时如何选择理论的覆盖性呢?
也有同学问:”老师我做什么样的研究好呢? 我现在做不了基础性的研究。我能做点经验型的研究嘛?“
很好!当然可以啊!问题是对经验现象的研究也需要选择。
换句话说,做任何研究都是有条进的。也一定要在覆盖性上做出选择。
这是因为任何一项研究都需要有相关资源的知识。
比如说,你具有的智力条件、理论水平、操算能力, 你能筹集到多少研究经费,是否具备进入研究场所的机会、条件,
研究又有多大的社会价值等等。假设我想检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个名言
到底成立不成立,你们能给我建议到底从哪里开始入手? 你们可能无从建议。是因为第一:努力怎么界定,现在说不清楚。
第二:伤悲怎么界定现在也说不清楚。第三:什么情况下会”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也说- 不清楚。
暂时啥都说不清楚,就没法做研究。
因此对于初学者而言,我通常希望他能从经验性的理论开始。
什么叫经验型的理论呢?就是能从经验观察到的,
能操作的理论。无论从哪开始,我们都需要知道理论的基本要素。
在讨论要素之前,我们先看看前面讨论过的例子。教育与回报的关系。
这是Heckman的议题。我们知道这个议题早在1967年,Blau和Duncan就- 做过研究。都做过了。
到1970年的时候,他开始做教育与回报之间的关系。假设,
你也要做教育与回报之间的关系。那就面临着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教育?
教育到底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课外教育,还是哪一类的教育? 这些教育都具有相同的影响吗?
不过呢Heckman的教育是很清楚的。那就是指学校教育。
早期的学校教育。Blau和Duncan的教育也很清晰。
指的是系统的学校教育。只有这样 是可比的。其他的很难比。关于教育,其实我们还有问题。
学前教育和之后的教育影响相同吗?早教。到底什么算早? 如果学前教育与之后的教育是有影响的,是有关系的,
到底有怎样的影响,有怎样的关系?我们不清楚, 也值得探讨。有很多教育学家在研究这样的问题。
Heckman也说:”我不需要研究这些议题。我只需要研究前面有还是没有就够了。
更加系统的机制性的问题,教育学家可以去做研究。我不一定去做。”
这就回到了前面讲的理论的程式问题。还记得吗?此外还有一个议题。
知识性的教育与情感性的教育有相同的影响吗?Heckman就有了这样一个议题。
社会学家并没有研究这个议题。
这些都是疑问。不那么清楚。都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
这些需要澄清的问题,目前在讨论教育是有,讨论回报是否同样有? 到底什么是回报?谁的回报?
是社会的回报、人群的回报,还有家庭的回报,什么类型的回报?钱、地位、经济增长
还是社会的和谐?这一些都是有待于探讨的问题。
不管怎么探讨,理论都有一些共同要素
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就是概念。概念是什么呢?前面已经讨论过了 概念很简单,是一个名词,用于归纳事物的属性
还记得我们对属性的讨论吗?有自然属性和建构属性两大类,记得吧
很重要,请大家不要忘记了。不过呢,在归纳时,也有一个难题就是归纳到什么程度
我们举一个例子,动物、植物、微生物,这是对生命的一个归纳
还有呢,家庭、家族、家门、本家,这是对人类社会血缘关系的归纳。
从上面的归纳我们知道有两种归纳的方法,第一种平行归纳
动物与植物不可以互窜,微生物与植物、动物也不可以互窜。
第二种呢,嵌套归纳,如果有家族就一定嵌套着家庭
这是对自然属性的归纳,如果我们看建构属性,问题就更复杂了 例如,受教育程度。什么叫受教育程度?大家
可能马上会想到学历,没那么简单,受教育程度并不简单地等于学历
假定我们要研究的是贫困家庭与之受教育程度之间的关系
对这个研究议题而言,学历没有多大意义,为什么?如果你留级五年,读了四个五年级 读了一个六年级
别人花六年的时间读完了小学,但是你读完小学却花了十一年的时间
那么你花在读小学上的钱与别人花在读小学上的钱是不一样的
虽然都是小学毕业,你们家用于教育的支出与你获得的学历 没有关系,与读书的年头却有关系。
从这个例子我们看到一个概念在不同的议题中并不是同一个测量 需要知道概念的应用情境。
同样的还有年龄和性别,年龄可以用具体的数值,也可以分组,用作分类变量
不管怎么样我们知道了概念是归纳事物属性的,而且归纳还有层次
概念的归纳性帮助我们来理解社会现象,是理解社会现象的基石。
譬如媒体对李天一案的报道 前后用了不同的概念来描述李天一等与某女之间的性关系
一说是强奸,一说是强迫妇女卖淫,强奸与强迫妇女卖淫显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尽量两者都覆盖了男女之间的强制性性关系
强奸就是违背他人的意愿对他人实施性侵犯,是侵犯他人的问题
强迫妇女卖淫则是强买强卖,是交易性质的问题。
概念是归纳社会现象的一个基石,也是思考社会现象的一个元素。
我们还是用上面的例子对李天一案的报道中,还使用过嫖娼
说李天一等嫖娼,如果只是嫖娼,显然,连强买强卖的属性也都没有了
变成了纯粹的商业交易,从强奸到强迫妇女卖淫到嫖娼,犯罪的性质
越来越消失了,这就是概念的重要性。
在这个例子中,典型地表现了偷换概念的影响。
用不同的概念建构的是不同的社会事实。
因此概念可以被认为是理论的元材料 基础的材料,非常重要。
与概念相关联的就是变量,变量是什么?
同样还是对事物属性的归纳,在这里,属性既指自然属性,也指建构属性
那么变量与概念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还记得两者之间的关系 如果把事物之间的关系模型化
那么建构模型的基本要素就是变量而不是概念 尽管两者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等价的
如果说概念更多地强调了对事物属性的归纳,那么变量呢,则更多地强调了
对事物属性的测量,这样变量就是概念在测量与分析模型中的一个表述。
当然,有时候概念与变量并不完全等价。还记得我们之前的例子,老与少之间的关系 老、少
都是概念,可是在模型化的时候我们将其操作化了,变成了性格、教育、成就、收入、劳动力- 数字等等
基于这些事实,也有人说,变量是一类特殊的概念。
对于变量呢,我们暂时理解这些就够了,在需要的时候我们再讲。
那么变量到底用来做什么?为什么不直接用概念?如果要讨论变量的使用
需要明白的前置条件是用变量就一定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模型化
也就是用可测量的关系模式来表达事物之间的关系。
第一个表达方式是描述,说明事物之间的共变关系 一个变量的变化与另外一个变量的变化之间是如何共同发生的。
第二个表达方式呢是解释,说明变量之间的共变之外
一个变量的变化如何导致了另外一个变量的变化 表述这些关系,当然是变量属性之间的关系
包括了自然属性以及建构属性。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模型化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实然表述
实然表述,通俗地说就是经验性的,在事实层面可检验的。
这节的内容还没有结束,我们先休息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