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之前的其他调查与研究方法一样, 在完善了研究设计之后,做案例研究就需要搜集数据了。
这一节呢,我们讨论案例数据的搜集。
在数据上,和其他调查与研究方法不同的 地方在于,其他的方法通常以某一类数据为主,比如
问卷数据呀、访谈数据等。案例研究的数据常常是综合数据,
综合运用之前讨论的所有搜集数据的方法,搜集与案例主题有关的所有可能的数据,
比如学霸现象,可能会搜集家庭环境、同伴、
学校相关的各类数据,甚至可能直接测量学霸们的智商、情商;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还有人认为案例研究就是定性研究,
只使用访谈数据,那就是十足的误解了。
那么案例研究的数据到底从哪里来呢? 通常来自于文献、档案、访谈、观察、
实物等类型的数据,如果有必要,同样可以运用问卷调查获取数据。
在确认了需要从哪儿搜集数据的情况下, 和其他调查一样,为了确认调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试调查是必须的。通过试调查,确认案例的特征,筛选案例;
探索数据与研究问题之间的关联方式; 确认案例数据搜集的方法,比如是个案法还是多案法;
采用嵌入式案例还是采用整体式案例,这些议题在试调查中,
都需要确认。搜集数据的具体方法,我们已经很熟悉了,在这里就是应用,
通过应用,进一步地复习和熟悉。先看文献调查,
涉及研究主题的文献,都在搜集范围,包括既有的研究文献,尤其是 理论问题的文章、书籍、研究报告等等。
此外,所有涉及案例、且符合研究伦理的档案,也在搜集范围
之列,与其他研究不同的是,从搜集文献开始, 对研究主题的凝练工作就已经开始了。
再看访谈调查,尽管案例研究通常是有理论假设的研究,
不过由于研究问题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明晰,一般还是会从无结构式访谈开始,
逐步地收敛,形成结构式的访谈。
在结构式访谈的基础上,对一些重要的问题如果觉得有必要,比如在
多个案例之间都有的问题,就可以采用问卷的方法。
比如在研究“项目人员的能力”时,我们搜集数据就综合地采用了观察法、问卷法、
访谈法,在访谈中呢,还采用了专题小组方法。
接下来我们再看观察调查。
对观察调查的应用, 可以视研究需要采用适宜的方法,通常呢,也是从无结构式观察开始,
逐步地过度到结构式观察,如果确有需要,也可以采用参与观察。
实物调查,在案例研究中用的不多,只有在涉及实物的
案例研究中才会用到,比如社区景观研究或者其他需要用到实物证据的研究。
假设数据搜集工作告一段落了,就可以对数据进行核查了。
案例研究的数据校验与纯粹搜集数据阶段的校验有些不同,案例
研究通常围绕一个案主、事件、项目、政策等来搜集数据。
案例数据的特点就是,案例的数据有限, 变量有很多,因此同类数据常常缺乏变异性,
因此呢,对数据的校验一般不采用统计方法, 而多采用交叉检验方法,类似于在历史研究中对数据的校验,
简单地说,把不同的案例当做不同数据来源,相互比较校验。
与其他数据校验方法更加不同的是,在数据校验的进程中,
还有一个目标,就是通过对数据的交叉检验,让数据逐步在主题上 进行收敛,类似于数学中的迭代。
对于在主题上无法收敛的数据,也可以用于复证过程中对完整性的检验,
正因为在案例研究中,搜集数据与凝练主题是关联 在一起的,因此呢,搜集数据的人常常也是研究数据的人,
这也可以被认为是案例研究的一个特征,比如在做 “项目人员的能力变化”研究时,我就完整地参与了研究。
重复一遍,案例研究在使用数据方面,和其他调查与研究方法不同的是,
案例研究是在搜集数据的过程中逐步地发现主题,凝练主题, 再逐步地批判主题,进而再发现主题,收敛到
最后的主题上来的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让某个主题存在或消失的依据,就是证据链。
因此呢,搜集数据的过程,也是围绕某一个主题形成数据链的过程,
比如学霸现象,就是在家庭、同伴、学校搜集数据的过程中, 逐步收敛、发现影响学霸现象的因素。
数据链是什么?就是多个来源维度的证据 彼此相互印证,并共同证明研究主题、事物之间的关系模式。
我们来看例子,“小城镇大问题”,费孝通在1983年写下的一篇著名的文章。
费孝通观察到,苏南的小城镇在1949到1980年初期的30年里,
都经历了兴衰,20世纪30年代很红火的盛泽镇则 在文革期间慢慢地衰落了。
可1978年以后的两到三年时间里,又有一些小城镇迅速地繁荣起来了,
另一些呢,则没有。研究的问题是:是什么影响了小城镇的兴衰?
探讨兴衰的机制。小城镇的兴衰是一个表观现象,
真正的问题是:是什么影响了人群在某个地理区域上的聚集?
搜集数据采用了多种方法,搜集到的数据有多个类型: 农业集体化、商业衰落、文化活动等等各种数据。
通过对来自多个案例数据的分析校验,到发现在苏南地区的某个范围内,
每一个小城镇都曾经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是相互联系的, 共同服务于一个目标人群的聚集。
问题便收敛到了人群聚集的需要上,
一旦人群聚集的需要消失,小城镇也就随之衰落了。而人群聚集的目的 就是城乡之间的各种交流和交换。
费孝通的结论是:小城镇是连接城乡的枢纽,是农村发展的第一站,
一旦城镇之间有了交流与交换的需要, 小城镇就繁荣了。一旦这样的需求、需要消失了,小城镇就会衰落。
我认为这是一个典型的多案例研究的例子, 数据链、证据链,非常完整,理论论证也非常的漂亮。
如果研究者偏好案例研究或者工作呢,与案例研究密切有关,
比如管理学的教学与研究,那么建立案例数据库就是非常必要的。
案例数据库与其他类型的研究一样,是为了方便分析、方便研究, 也为了方便存储、为了方便检索。
建构数据库的方法并没有新奇之处,如果能建构原始数据的数据库,
也就是元数据库,就更好,如果有这个数据库,就可以在以后的研究中,不断地进行复证和理- 论修订,
也便于研究的延续和改进;
如果不能建立元数据库,也可以分两步建立案例数据库:第一步,按照数据类型
建立数据类型数据库,分类的依据与数据类型有关;
第二步呢,在数据类型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主题数据库, 主题就是案例研究要论证的研究问题。
下边我们把这一节的内容做一个小结。案例数据的搜集同学们学过的各种方法都可以用得上,
到底用什么方法,还是要看案例研究中的研究主题。
在搜集数据的进程中,需要围绕主题
逐步地收敛主题,形成数据链、证据链,这是跟其他搜集数据的方法不一样的。
由此也可以认为案例研究的数据搜集过程与研究过程 是相互伴随的。
这一节的内容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