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本周的课程主题是要谈一个叫文体的抉择
由〈念奴娇〉到〈赤壁赋〉 我希望透过这一种论述 让大家理清文体在建立过程中
主体「情」的一种作用 以及变体的一个重要性
这一讲我们就主要是 透过东坡在黄州时期所创作的
〈念奴娇〉跟 〈赤壁赋〉这一创作的历程
看他如何去选择文体来表达他心中的一种情感、了解文体的深切意义
在乌台诗案之后东坡责授黄州 这时候是他生涯最大的挫折
可是在另一方面 却是他词作的巅峰时期
东坡因为诗跟文而惹祸 这个时候他对于这两种文类的写作犹有余悸
因此他把他所感所思的都转而为词来抒发
使得这个时候词的内容题材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整体来讲 东坡词在黄州时期所反映出来的
就是在贬谪生涯中 他的情怀如何由犹有余悸
到随缘自适的一个转变历程
其中有现实的挫折感、生命的无常的感叹
也呈现出一种阔达的胸襟、躬耕的闲情 由比较沉痛悲凉 到清远旷达
这段时期可以看到东坡的生命情结如何提升的一个过程
刚到黄州时期 东坡内心还犹有余悸 面对现实生活感到无奈怅惘
一年多之后 心情逐渐比较平静
可是啊在整体的黄州时期 时间推移的哀感随时也袭上心头
那么如何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之中 在自由与限制里面找到平衡
如何在意识变与不变之中找到生命的一种定理?
元丰五年秋冬之际 东坡先后写作了〈念奴娇〉、〈前后赤壁赋〉
就是要处理这些人生课题的代表作
至于东坡如何去选择「词」还有「赋」
抒发他是因为赤壁而兴起的一种感思 这选择文体本身的动作有什么意义呢?
就了解一种文体更深层的一个结构而言 主体意识跟文体的特质之间的对应关系
我相信还有许多可以挖掘的一个空间
东坡在赤壁填词作赋 他如何去意识到词体跟赋体的本质还有功能
怎样在不同的心境之下选择 诗、词或者赋来创作呢?
我们这一讲就是要探究这一个创作历程
去看看他如何选体述情 了解东坡在创作这一系列作品里面
转换体制、内外调适的过程中的意义
据考证 东坡在谪黄时期游赤壁多达十次
与赤壁相关的、以它为题名的作品就有四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还有〈记赤壁〉一篇短文
当然如果就文学价值而言的话 就以前三篇最为代表
那这三篇作品的写作年代就是这样的 〈前赤壁赋〉大概应该写在元丰五年1082年的七月十六日
〈后赤壁赋〉呢 写在元丰五年十月十五日
〈念奴娇〉一词依据各本的考证 都编在元丰五年的七月 应该是在 〈前赤壁赋〉之前
元丰五年东坡四十七岁 心境变化非常地大、情绪最为复杂
由刚开始的苦闷、不安、悲叹 逐渐转变为舒缓、平静、放旷
在闭门自省、归田躬耕、忧心国事、放浪山水的生活中
对时间的推移、生命的无奈的感觉特别深刻
而相对的希望能够回归平淡、向往闲适生活的情感尤其急切
这种情思啊种种都记录在东坡的诗、文、词里面 留下了许多不朽的名篇
像之前我们谈到的譬如说〈寒食雨〉两首 〈定风波〉、〈西江月〉、还有〈洞仙歌〉等
东坡的〈念奴娇〉还有〈前后赤壁赋〉 就是写在这年的秋冬之际
东坡矛盾难解的心情
就借着转换文体 就见证了他调整心态的一个过程
他以及他诚恳面对生命的态度
赤壁文学里面的情跟词的特质 就必须要放在这个脉络上来了解
才能够深切体会、或者看到他在这些关键时期的真正意义
这里面牵涉到两方面 在文词表现上面为何是词体和赋体成就了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文学意境呢?
在情意内容上是怎样的生命议题、核心的思想 贯穿了这一时期的东坡的文学脉络?
这和词跟赋的体性特质有没有关系呢?
东坡在黄州时期之所以选择词、小品、散文赋作为主要的抒情文类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有意避开正统的诗文创作
然后知道东坡的乌台诗案之发生是因为诗文而获罪 东坡才责授黄州
东坡刚到黄州以后常常在书信里面说「多难畏人」 就是他非常沉痛的心声
因为心中有余悸 东坡不但要自己戒慎恐惧、以后少做文章
更规劝朋友最好不要在文章里面多花心力
不过所谓「不复作诗文」 「不复作文字」不是真正完全停止诗文的创作
而是要屏弃寓有政治意味、还有批判性质的一些议论的诗文
在这样的原则下东坡就可以收敛了他 关心时事、批评朝政的一种议论笔力
将大部分的心力转往诗文之外的 另外的文体去创发
回归日常生活的、闲情杂事的叙事
能表达情意世界的哀乐悲欢的感受 以及生命意境的探寻等等
所以就这样成就了东坡文学一个很纯净又高妙的一个时期
一般来说 词还有小品 议论性呢就不如诗文
与现实政治的关系相对也比较疏远
譬如小词 大家都知道这种文体要眇宜修
唐五代以来 文人往往把它视为小道末技
士大夫藉词来抒写情怀 很少直接言说家国忠爱之事的
像这样一种比较卑下的文体 很多时候被视为游戏之作 不容易引起更多的弦外之想
自然就不会受到正统诗人、文人特别的关注与青睐 引起广泛的一种回响
至于赋呢 本来就具备铺陈的特色
又经过欧阳修等人所倡导的古文运动 文人作赋语言就比较平易、自然
散文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朗 从哲理、从妙趣
多关切一般的生活情事、人生感悟 已经不像以前在楚骚汉赋 多以讽喻比兴寄托为主的那个方式
也少了揭示社会问题、反映政治见解的那种作品
像这样的一种文赋 无关乎政治现实
当然就不容易引起、招来是非
东坡赤壁文学所以以词和赋体来表现
当然就与他有意屏弃诗文的态度有关 但这不是唯一而且绝对的因素的
诗文减产只是消极的条件 因为除了有争议性、还有是会惹是非的题材之外
东坡其实不曾完全停止诗文的创作
我们退一步想 如果诗、词、文的情意内容和情感直述都是一样的话
那东坡自可藉诗文来抒发与赤壁相关的一个情怀
但很显然的东坡当时依循它的情感本质 选择了更合适的文体来表达
那这个情感本质关系到作者缘情、心感的内在动因 那就是我们要关切的要点
那现在我们不妨再回头去想一想 词作为一种表达方式 它的抒情特性是什么?
这样呢 我们就可以观察东坡在用文体之间的一个关系
词的美感特质就是它的情韵 词的抒情特性我们一直都强调
主要是以时空与人世对照为主轴
所以所谓词的情韵呢 就是一种以冉冉韶光意识 与悠悠的音韵节奏结合的 一种情感韵律
回环往复 通常就以好景不常、人生易逝之叹为它的主调
东坡缘情为词 关键就是他有着很敏感而深刻的时空推移的意识
所以东坡刚到黄州 心情跌到谷底、面对现实生活感到无奈
一年多之后逐渐适应了逐客生活 平静许多了
我刚才也谈到 东坡对时间推移的哀感时时也袭上心头
元丰五年 在东坡在梦醒之间辗转反侧情绪相当波动的一年
我们回顾一下这一年发生的事情 这年春天东坡正在努力耕种做好准备
不过居然连下将近两个月的雨 他的心情跌落到谷底
〈寒食诗两首〉就记录了这段历程 是东坡一生中处于最凄凉绝望的一首诗篇
可是四天之后 三月七日 东坡作〈定风波〉这首词
虽然说了「也无风雨也无晴」 其实东坡这个时候仍?有
真正平定人生的波澜 了然无罣碍
因为他始终在意的还是时序的迁移、年华的流逝。
所以到那年的夏天 东坡就想起童年往事作了〈洞仙歌〉一首
整首词所关心的仍然是时间的一个主题
所以到了秋天以后 东坡的〈前后赤壁赋〉就相继出现了
元丰四五年之间 东坡在黄州生活逐渐安稳下来
之后心情放宽了一些了 朋友来往也不少、书信往返也增加
言谈畅论之中 不免会激起热切关心时政的一种心情
可是越有济世的想法 越是心系家国大事
对儒家的思想越加肯定 那东坡那种有心无力
那更感生命突然落空的悲感就越深越多了
所以「东坡赤壁文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长久以来对时空转换的忧惧、夹杂对时事的关怀
而且有着历史的感悟等等 当然拉开了时空
自然就拓宽了东坡审视人生意境的那种幅度
赤壁文学的出现不是像以前那样的以诗还有小词
然后呢尽量抒发现实生活的哀感、时空的流转之悲
而是用更长的篇章由情感到理性 的思辨不断转换角度透视人生的困境
所以啊想借这三篇文章来 诚恳面对生命的历程是以解脱
我们先介绍一下赤壁这个名称 当地赤壁有四处都在湖北的省内
湖北省这里面 (赤壁)一个就在嘉鱼县的东北、长江的南岸
三国时候周瑜破曹操 赤壁烧船的就在这个地方、在嘉鱼
另外 (这是)第一个地方 第二个地方就在现在东坡在的黄冈县城外 又名「赤鼻矶」
东坡游玩于此、作〈前赤壁赋〉的地方
第三个地方在武昌县的东南 第四个在汉阳县
那东坡所在的黄冈县附近的赤壁 兼具山水之盛
江面烽烟浩然烟波渺茫 红红的颜色在夜色之中显得特?地冷峻深峭
同时也展现了大自然的那种清远、悠然、深沉、蓝色
再加上东坡误把 (一般人 当然不只是东坡) 误会了周朝大战的地点的历史传说
就使得这个地方就回荡着时移事往的一份沧桑
东坡在这个中间就体悟了自然的无尽无私、人世的有限渺小
〈赤壁赋‧念奴娇〉所书写的就是面对赤壁的沉思
对东坡而言 赤壁这个地方不只是一个地点、一个名胜
它更是大自然提供给他反身观照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