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 [音樂]
發展心理學家既然擔心的 比較是 Why
跟 How 這兩個發展的過程,以及發展的原因的議題
那麼我們就來一一地去思考,發展心理學家到底為這兩個議題做了什麼樣的思考與爭辯
那麼在發展心理學裡面呢,對於 Why
跟 How 這兩個問題其實大家都有不同的立場與看法,
那當每一個發展心理學家有不同的哲學基礎的時候 那麼也會讓他們的研究,以及他們對人與發展的看法
有不同的走向,因而影響了他們的研究方式以及研究內容。
那我們先來就來看 Why 這樣的議題
發展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什麼樣的爭辯與立場上的相異。那麼在談Why 的時候,
我們必須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看個體的發生以及發展。
第一個就是 Individual Ontogeny,我們把它叫做個體發生的初始狀態
到底初始的時候是像一張白紙,或者是其實人與生俱來了某些特性。
第二個議題是Individual Development, 我們叫做個體為何發展-意思也就是我們要去瞭解在發展的過程中,
到底發展的原因是來自遺傳,還是來自環境。好,我們一一來看。
當我們去看 Individual Ontogeny 的時候,我們可以有不同的三種立場:
第一種叫做 Blank Slate-生如白紙的立場;
第二種叫做 Born Evil-人性本惡的立場;
第三種叫做 Born Goodness- 人性本善的立場。
我們來一一看它們,所謂的生如白紙的立場,其實是來自英國的哲學家Locke
他在十七世紀的時候告訴我們說,在人出生的時候
你的心態、你的 mind 就像一張白板,叫做
tabula rasa ,那麼這樣子的一張白紙是隨著
發展的過程中慢慢地累積經驗而讓個體改變。好,那這樣子的 Locke
的這樣子的想法呢,其實,在華人社會中,在中國的哲學家裡面
也會有類似的立場出現。這種生如白紙的立場,我們可以看到在司馬光的『居家雑儀』裡面
去談兒童的發展,就是把人看成生如白紙;而像宋朝的朱熹,他在 『童蒙須知』
以及『小學』裡面也都會把孩子們看成是一個沒有任何過去的污染而出生起來,
就是一個簡單的白板一樣的一個心態。所以朱熹在他的『小學』裡面曾經說過
「蓋人之幼也,智愚未有所主。」他是聰明、他是笨都不一定
「則當以格言至論,日陳于前」你必須要常常把好的話
陳列在孩子面前,「盈耳充腹」讓他耳朵不停地聽,肚子裡不斷地學習
「久自安習,若固有之」就會在他的人生裡面變成固定,成為這個孩子的習性了
所以朱熹說,如果大人能夠這麼做的話
「日復一日,雖有饞說搖惑」去影響這個孩子
也「不能入也」孩子也不會受到影響了。除了朱熹之外,到了清朝在康熙年間的陳芳生
在『訓蒙條例』裡面他也說,「蓋童子未有定見」
他沒有一個特殊的想法,「心易放難收」意思也就是說:
他的心容易放出去難收回來,那麼他雖然 沒有任何的「定見」,但是「易放難收」意思後面
也就是說需要給他好的經驗,才能夠讓這個孩子長成比較好的孩子。
好,那麼這是所謂生如白紙的想法,我們從英國的 Locke
怎麼說,談到中國人怎麼談這件事情。那麼第二個我們要講的個體發生的
初始狀態的立場呢,是所謂的人性本惡 Born Evil 的立場。
人性本惡的立場在西方有如清教徒 The Puritans 他們所說的這些話。那麼這些在十六十七世紀的清教徒呢,
他們因為在宗教上面有一個想法就是:每一個人是生來就有原罪的
意思也就是說因為家中的孩子誕生,它是兩性肉慾結合的一個罪惡的結果,
所以因此這樣的一個產物,一個孩子出生也帶著原罪而來。
那麼所以呢,清教徒會認為要想辦法去抵擋這些原罪所帶給孩子的很多
不好的、天生的一些罪惡,所以要用非常嚴格的道德
以及宗教的力量去幫助這個孩子。
所以呢,西方師長在人性本惡 Puritans
清教徒的看法底下,也覺得他們不吝採用嚴酷體罰
以遂其折毀子弟與生俱來的罪惡的本性才為其目的。
好,那這樣的想法在中國在華人社會有沒有呢?
也是有的,我想大家最先想到的一個人就是荀子
荀子在『性惡篇』裡面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善是假裝的。
好,那人的自然之性呢,是有待於師法文化、
禮儀之道才能得善。意思就是說人性既然本惡,我們就要透過文化與禮儀
才能幫助這個個體,能夠達成他比較好的一個後來發展的結果。
那麼但是呢,你如果除了談荀子的這個『性惡篇』之外
我們去搜尋中國的很多關於教養孩子的各式各樣的典籍,比如說剛剛所說的『小學』啊、
『訓蒙條例』啊等等,其實以性惡為出發的教童子典籍
其實在中國古時候並不多見。好,那麼第三種立場就是所謂的 Born Goodness
人性本善,這也在西方有一些源頭,我們最常看到的例子,
就是法國的大哲學家、 大政治家,也是發展心理學家叫做盧梭
盧梭在他的年代呢,他會覺得孩子們的學習
應該放任他,由他自己決定他什麽時候開始學。
你在孩子小的時候給他很多的自由,他自然而然地會發展出來,
而自然而然地會從經驗中去找尋他所需要的經驗與知識,而慢慢成長。
盧梭的意思就是等孩子準備好了,他自然會開始,大人只要提供環境就夠了
好,那這樣的想法呢,其實在中國古代也是有不少人這樣說。
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三字經』裡面講,「人之初,性本善」。
那麼同時我們也從一些古籍中會發現,也有一些學者是非常羡慕
有人性本善的意念的老師的。比如說,乾隆時代的王筠,他在『教童子法』
裡面就很羡慕地講了一個他的父執輩曾經告訴過他的這個父執輩的老師的故事。
這位父執輩的老師在孩子們學習的過程中,每日的早飯後就會跟孩子們說:
「各自理會去」意思也就是說叫這些孩子,你們自己出去玩玩走走吧
於是他的父執輩就會都到外面去,
「各就隴畔時間」意思就是說他們就在田埂上走走玩玩,
那王筠接著就說了「今之教者,欲為几也」
「几」是小板凳的意思,當你想要把一個小孩子教成
某一個特定的樣子,像是教成一種傢具,像是小板凳這樣的話
如果你「曲折其木以為几」,你就把
孩子像一根木頭,你就把他彎成了像小板凳的樣子的話 你卻不知道「器是做成的
不是生成的」,你卻不知道這個傢具、 這個器具
是慢慢做起來的,而不是天生就這樣的,而你卻需要把
這個木頭特別去彎成那樣,那麼這樣子會造成什麽結果呢?王筠說
等到他已經在生命中沒有一個順遂的狀況而夭折
「迨其生機不遂而夭閼,以至枯槁」 這個木頭都已經枯了的時候,你這個做老師的
還拿著「猶執夏楚而命之曰」
還拿著鞭子去命令他,然後告訴這個孩子說
「是棄材也,非教之罪也」你是一個不好的材料
不是我教不好的罪過,如果這個老師還心裡這樣想的話
「嗚呼」這個老師真的沒有罪過嗎?
好,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到中國古時候也的確有一些學者是
非常贊成人性本善,甚至王筠是帶著羡慕的口氣去看他的父執輩的老師的。
好,那麼從這樣的角度,我們可以看到個體發生的初始狀態其實可以從白紙來看;
可以從人性本惡來看;也可以從人性本善來看,
而這三種不同的立場就是心理學家可能對
人的發生的初始狀態所有的不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