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讲的是社会科学研究与理论的关系。
社会调查,人们一般认为就是收集社会研究的数据,跟理论扯得上关系吗?
为了更好地学习社会调查与研究的方法,我们一定要知道社会调查与社会科学研究
与社会科学的理论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在上一周的课程中我们已经知道,
社会调查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有着独特的位置,那就是调查 是实证研究的一个环节,是收集实证研究数据的环节。
在介绍这门课程的时候我也说过,社会科学研究 是有设计的研究,没有设计研究就没有目标。
调查也是有设计的调查,没有设计,调查收集到的数据就是垃圾。
对社会科学的研究而言,用垃圾数据生产的也是垃圾不是理论。
这样调查作为实践研究的一部分,与理论之间也是互动的关系。
我们可以看一个简单的图示, 左边是理论,一个双向箭头,右边呢,是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有三个基本阶段,第一,假设
我们先把它搁在一边,因为有一些研究呢,是不预先有假设的,比如说参与观察就不一定预先- 有假设。
第二,调查就是收集数据。第三检验,就是检验我们的理论假设。
实证研究就是上述三个阶段与环节之间的互动。
并由此构成了与理论之间的互动,调查在这里到底干嘛呢?
调查就是收集数据,不过呢,这一理解看起来正确,实则太过狭隘。
如果把调查完全等同于收集数据,那就贬低调查了。
因为,调查不等于随意收集数据,而是按照研究的设计收集数据。
根据什么来设计,根据实证研究对数据的要求来设计,
按照这样的设计来收集数据,实证研究对数据的要求又在哪里呢?
来自于理论,调查的前面实际上是有理论假设的。
因此,收集不仅仅只是调查,还包括了依据 理论假设对数据进行整理,对数据质量进行检验。
收集、整理、检验,哦,看起来又是一项研究,对吗? 的确,社会调查本身就是一项研究活动,有自己的一套内容。
社会调查会在自身的逻辑基础上对既有的理论从数据的视角提出自己的疑问。
为此我要特别强调,调查与理论之间有着比较密切的互动关系。
调查是受理论指导的,我再提示圈内的行话,垃圾进垃圾出。
社会调查如果没有理论指导,没有理论设计,收集到的数据就是垃圾。
常有同学告诉我,老师,我收集了很多数据,我收集了几个变量的数据。
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会问学生,你对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式有理论设计吗?
如果没有,那就是垃圾,因此,无论是那种形态的调查, 我们都应该把它理解为研究活动。
如果把社会调查仅仅看作是收集数据,体力劳动,那就贬低了社会调查,
低估了社会调查对舆论的影响。
所有的社会调查都需要理论的指导, 即使只是为了检验假设,也是在理论指导下的检验。
大数据来了,大数据没有设计呀,是不是就不需要理论指导了? 这是误解,
大数据虽然是已经存在的数据,可是对数据的应用是理论假设之下的应用。
对数据的挑选就相当于社会调查,怎么能说没有理论指导呢?
过去我们没有数据,需要收集数据,需要理论指导。其实现在有了很多很多的数据。
如果需要做研究,也需要收集数据,也需要理论 指导,大数据时代,同样需要理论,同样需要有
好的研究设计,当然大数据的出现也对既有的理论提出了挑战。
有人宣称,在大数据时代方法论要变了,我倒看不出有这样的变化。
科学逻辑始终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逻辑,是需要改变的是针对理论的约束条件。
为了强调这一点我要提醒大家避免进入一个误区, 在我近快三十年的教学活动中,每年都有学生跟我提老师
我手里有数据,先跑跑数据看吧。
每次我都会重复,如果没有理论数据跑出来 的结果就有可能出现类似于饭量越大成绩越好这样的结论。
不是不可能呀,再次强调理论是重要的,不要先跑数据看看。
先把思路理清楚。这里还有一些例子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社会调查与理论互动的关系的多样性。
我用经典的例子吧,先说例子,后面的我再有选择的做介绍。
第一个,乡村调查 大家可能很熟悉了,在人类学领域有一本经典的著作叫江村经济,出版于 一九四八年。
人类学的课堂直到今天还要用这本参考书,近期的一些例子呢,比如说调查的例子有 第一个,
收入动态跟踪调查,PSID一九六八年开始,在美国
做的一项调查,是一项理论指导下的综合调查, 早期针对美国贫困人口,调查对象为四千人,
到目前已经扩展到了八千人,实际上也是八千个家庭,第二个中国家庭跟踪调查, CFPS
是北京大学支持的,我开创的一项调查,也是有理论的,老小理论。
希望看到环境、自我、成就之间的关系,理论上涉及到的关系模式比较复杂。
第三个,中国营养调查,CHNS,是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 与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合作的一个调查。
从一九八九年开始,第四个呢,收入分配调查,CHIPS
是很多参与方的一项调查,这些都是跟踪调查,都有极深的理论取向
和理论建路,其中呢,纵使有时间变量携带的影响, 是这些调查共同的特点,也有全面调查。
美国综合社会调查GSS,芝加哥大学做的也是在这个 理论指导下的调查,内部的每一个模块都有自己的理论基础。
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 中国人民大学做的,也一样。
上面提到的这些调查,数据都是公开的,在网上就可以找到。
你们从现在开始要逐步熟悉这些公共资源, 如果想用数据做研究,现在开始就要逐步对数据有所了解了。
在这些调查的背后,都有强大的理论支撑。
下面我选两个例子来示范一下,社会调查与理论之间如何互动?
第一个例子来自于江村经济,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 费少峰先生来到了江苏省吴江县的开成功村
养伤, 他观察到村子里边每家每户都有副业,
这是一个社会现象,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 农业跟副业有什么关系?
好奇心从这儿开始 当初的假设很简单,如果农业不足以养活人,
当地没有打砸抢也没有杀人掠货,人们的生活很正常那么就需要其他的
生计来源作补充,这是一个很自然的推理一个演绎。
理论上,在农业生产不足以满足生计的条件下,副业 就是一个必须的补充。
副业到底是什么样的补充呢,第一次我们不清楚,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开始着手调查了。
怎么调查,从哪入手呢,显然,需要从乡村经济入手。
这个例子虽然看起来简单,实际上是所有理论与调查之间互动关系的基本模式。
也是从理论到调查的基本路径。
我再举第二个例子,大家一定很熟悉了,我们知道 早教与成就有关系,可是不同的关注点收集数据的要求不同。
前面的几项跟踪调查都是基于这个基本理论的 关注的侧重点却有很大不同。
PSID 关注贫穷的改善,CFPS 关注综合的成长环境。
CHNS 关注营养等等。
到这里我们知道理论与调查是一个互动关系,那么理论如何指导调查呢
一个抽象的理论并不能够直接指导调查, 即使像社会学家莫顿讲到的忠诚理论也不能直接指导调查,
甚至从经验获得的理论也不一定能够直接指导调查,比如 复习时间与考试成绩之间的关系就不能直接指导进一步的调查。
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测量复习时间,也不知道找谁去调查,换句话说
即使知道了事物之间的关系模式,也难以直接去指导调查。因为我们不知道调查谁问什么。
那么怎么样才能够指导调查呢, 只要是能指导调查的理论都是操作化了的理论。
比如说复习时间与考试成绩之间的关系,操作化以后 就应该知道调查对象是谁,调查什么?
对于指导调查的理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操作化理论 操作化了的理论就是结构化的访题。
就复习时间与考试成绩的调查而言,
从概率推论开始,如果有一个概率推论的假设, 就可以把它转化成概率样本,而针对概率样本呢,
将需要获得的数据转化为自填问卷,在问卷中把需要的具体数据 转化为结构化的访题。
这一段有点绕口,但是没关系,后面我们会慢慢悟出的逻辑关系的。
比如说问考试成绩会不会有年级的影响, 会不会有学科的影响,会不会有性别的影响,
会不会有学习场所的关系等等这些。
都需要在问卷里把它做成结构化的访题重复一遍, 对理论的操作化落到实处
可以理解为结构化的访题,不一定是问卷, 结构化的访题也可以用于访谈调查。我再重复一遍,
结构化的访题可以简要的理解为指导调查的理论,
这节的内容还没有结束,我们先休息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