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到這裡,我們可以進一步指出,李商隱之所以要 運用超現實的神話傳說,來達到迷離不清的暈染效果
主要就是為了呈現追憶的特質。一開始李商隱就說「錦瑟無端五十絃」,他是用「五十絃」來表達的。
這就像李商隱在另外一首詩,叫做〈七月二十八夜與王鄭二秀才聽雨後夢作〉其中所說的
「雨打湘靈五十絃」一般,都是捨棄現實世界中瑟這個樂器只有
二十五絃的通俗形制,用來極度地表達人神同悲的哀凄怨苦
那又因為「五十」的這個整數,恰恰就是李商隱這個時候年歲的近似值 也更能夠觸動詩人因物起興、
見物有感的一種心裡微妙感應。所以下面這一句才接著說「一絃一柱思華年」
意思是說,五十根絃系在五十根琴柱上,每一絃每一柱都令人
想到過去四十七年以來的美好時光,從而引發中間兩聯,總共四種不同的人生感受
然而,錦瑟五十絃固然完備地呈現李商隱一生的整體歷程
但是李商隱又加上「無端」這個詞, 這就更添鑄了一種無可奈何的迷惘惆悵之感
什麼叫做「無端」呢?意思是無緣無故,沒有原因
有一種說法說,「無端」是無心的意思,但是呢這恐怕並不符合整首的詩境跟意脈。應該還是以「無緣無故、
沒有原因」來作為解釋才是對的。 那麼這句話意思是說,當詩人面對如此艱鉅、
美麗與哀愁的景色時,內心中所興起的竟然是難以理解、和充滿疑惑的無端之感
原來他整個人生悲歡離合的經歷,以及
喜怒哀樂的遭遇,竟然都是無法解釋,也無從究詰,更欠缺理性的答案。
一切都是茫茫中一股無名力量的展現,它隱藏在茫昧之中隨意撥弄命運的齒輪
於是被迫啟動又不斷向前展開的人生,就是李商隱不能夠迴避的宿命。
這麼一來,存在,本身就是一切的解答。存在本身,沒有意義,沒有價值
無論是幸與不幸,是美麗或哀愁,是人生的際遇,或甚至是歷史的發展
都是出自那深不可測的形上命運的奇異決策 受贈者,也就是接受這個命運的人,他只能被動承接命運的
結果,他根本無從預知,也無力抗拒,他更不可能扣問,得到一個答案。
因此呢,當李商隱在代表了一生的五十絃前面,也加上「無端」這個語彙
就深深地呈現出李商隱回首一生前程往事時,那種無以名狀、
難以言詮的迷惘之感。因此,清人薛雪評論得非常好。
他說:此詩全在起句「無端」二字,通體妙處,俱從此出
意云,意思是說,錦瑟一絃一柱,已足令人悵望年華
不知何故有此許多絃柱,令人悵望不盡
全似埋怨錦瑟無端有此絃柱,遂致無端有此悵望
即達若莊生,也就是說通達如莊子,亦迷曉夢
魂為杜宇,猶託春心;滄海珠光,無非是淚;藍田玉氣,恍若生煙
閦此情懷,垂垂追溯,當時種種,盡付惘然。
詩人對錦瑟而興悲,嘆無端而感切,如此體會,則詩神詩旨,躍然紙上
也就是說,被五十絃所觸動的詩人,在悵望
不已之後,禁不住從五十絃的籠統中,進一步深入
把這個無端形成的五十絃一一玩味,細細尋索
於是產生「一絃一柱思華年」的悠然懷想
所謂的「華年」,和一般作為年歲的同義詞的那個「年華」,是不同的
「華年」意思是指美好的歲月,那這裡用「華年」
而不用「年華」,當然是因為「華年」這個詞以年作為句尾
可以和整首詩來押韻,以致於呢可以得到音節流動和諧暢通的音樂美感
但是呢,其實更重要的是,「年華」這個語詞,只不過是對人生歲月
的泛泛的描述,它所具備的只是對應於物理現象的一個客觀意義 但是呢,「華年」這個詞就不一樣了
它是對這樣的一個人生歲月無比珍愛的特殊指稱,其中所蘊含的是一種出於個人情感的主觀評價
換句話說,無論一生經歷了多少傷痛苦楚,李商隱對這樣的一生還是充滿了珍愛、
憐惜的。因此他生命中所經歷的每一年、每一件事都同樣促使他緬懷不已
或者是說,詩人對於他所經歷的每一年、每一件事,都那麼清楚地意識到
它的存在重量,因此事事物物都深深刻鏤在他的生命歷程中 有如淪肌浹髓一般,沒有能夠忘記的
這麼一來,「思」這個字,不僅僅是處於情感單面的一種「懷思」的思
而也是來自心靈觀照的「省思」的這個思。
也就是對於過去一生種種情事,既懷思又省思的這個李商隱
他在一往情深的耽溺中,又深深體認到一往不返的幻滅
當那眷戀難捨的懷思,以及悲觀察照的省思交織在一起
那麼就迴蕩出一首纏綿悱惻的哀歌。接下來的「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這四句,分別就是李商隱所思的華年中,種種讓他終身緬懷不已的遭遇或感受
同時呢,這四句也直接貫徹到第七句的「此情可待成追憶」
也就是「此情」所統攝的幾個內涵。我們一個一個來看。
首先,「莊生曉夢迷蝴蝶」,領銜展現出一種耽溺執迷的情感形態
而這就是李商隱性格中最鮮明的一個特徵 這一句呢,用的是「莊周夢蝶」的典故,但是呢,李商隱除了藉以
展現他對人生中美好事物深深沉湎的忘我情境之外
他又加上原來的典故所沒有的「曉」字跟「迷」字
這是為了表現出往事的美好,如同清晨的夢一般短暫
卻又有如蝴蝶般,令人深深眷戀而迷醉
清晨時那令人迷醉的美夢,是何其清晰又何其短暫
李商隱就藉由這樣的小夢,傳達了無限美好、無比眷戀又無力挽留的無奈創痛。
這麼一來,整句詩非但沒有莊子的達觀逍遙,更欠缺與萬物同化的灑脫自在
反而帶有李商隱所特有的性格烙印,也就是把全部的情感投注在
美好又十分短暫的對象上,一往情深又執迷不悔
那麼當他把全部的感情投入時,他所獲得的當然是有酣然升華的一種深刻美好的體驗
但是呢,由於他投入全部感情的對象又極為短暫
以至於當他投入後不久,便幾乎是立刻要面臨幻滅
以至於先前投入的全部情感,就因為失去了基點而忽然落空
整個生命就勢必被架空,以致於彷徨,無所依託
然而,在投入了全部情感之後,那如清晨曉夢般
令人沉迷的短暫時光,就像流星霎時照亮了生命的黑暗,又瞬間消逝,除了留下清晰的回憶之外
就只創造出無盡的苦澀和無望的緬懷。那麼彷徨無托的熾熱情感,又必須尋求出路,於是
終其一生,李商隱都在迷醉與幻滅中擺蕩掙扎
塑造出一個失落了美好記憶,而在無垠的黑暗中彷徨無依的
靈魂,註定只能孤獨地在無底的深淵中無望追尋
而這樣的一個追尋,僅僅只用「春蠶到死絲方盡」的一生,是不夠的
為了把情感意志繼續擴延下去,那麼就必須
跨越死亡的界限,進一步把希望託諸來生的因緣
因此接著「莊生曉夢迷蝴蝶」之後的,就是「望帝春心托杜鵑」這一句
這一句運用了周朝末年蜀王望帝死後化為杜鵑鳥的傳說,表達一種生生世世傳承不絕的執著
李商隱在它的原始內容上又再加上原來所沒有的「春心」和「託」這個字
就更加傳達那一股情志,如春心般的珍貴芳美
以及那種嘔心瀝血般的悲戚哀苦。
而這美好又悽愴的心靈
就如望帝一般,寄託在杜鵑鳥世世代代的啼鳴中永恆不絕,生死不滅
而這份美好,就開啟了下聯下一句的「藍田日暖玉生煙」。
至於它的悽愴,就引出了下一聯的上句的「滄海月明珠有淚」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月明珠圓、以及鮫人泣珠這兩個典故,經過了
李商隱的融並,裁合在一起後,就產生了新的意義,也就是在這個月明的時候
由淚水所凝結而成的珍珠,是最為碩大圓潤,這同時也代表了最充盈
飽滿的眼淚,也就是最酸澀的體驗。而這樣的珍珠,上面竟然又有淚,這就形成了珠有淚、
淚中之淚,這樣一種哀絕、悲絕的徹底傷痛
這也就是李商隱昔日人生遭遇中,包括漂泊之苦、喪妻之痛
和失志的悲哀在內的種種不幸的寫照,而一直到現在為止,至今淚光閃爍。
除了飽漲了淚水之外,浮光掠影的往事中,仍然還是閃現了幾許溫存的記憶
當那溫暖的記憶被召喚而來時,那種暖融、輕柔的氛圍沁人肌骨,足以令人
遍體生春,所以接下來的「藍田日暖玉生煙」這一句 就是總括了李商隱一生的甜美夢想的意象感受
整句詩以「日」的溫熱、「玉」的瑩潤和「煙」的迷離,交織出一種遍身和融、
溫馨洋溢的無限溫情,代表過去所擁有過的美好經歷以及溫暖的感受
但它的存在卻如煙似霧一般的虛幻,而難以把握呀
因此,從整體來看,當李商隱「一絃一柱思華年」的時候
讓他繾綣緬懷的種種追憶,可以說是濃縮了人生中重要的各種體驗。詩中用「曉夢迷」、
「玉生煙」的層層皴染,以及「託杜鵑」、 「珠有淚」的神話傳說,給予幻化虛寫
而渲染了非常濃厚的非現實的夢幻色彩,以致於全詩就籠罩在一片朦朧迷茫的意境
這也正顯示了回顧往事的特質,也就是追憶的特質
我們要引述一首非常有意思的詩,把這個道理講得更為明白
那就是李白他在〈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這首詩裡面,所提到的
李白說,他在結束了一天的活動之後,「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可是就在這個下山的小徑上,他忍不住回首來時路
所謂的「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意思是說,當他反觀回顧所見所聞,卻已經不是歷歷如繪、經過的一草一木
而只是蒼蒼橫翠微。方才一路行經的風光景致,已經化為昨日黃花
淪滅在遺忘的深淵裡,已經瀰漫著一片蒼蒼茫茫
的雲霧煙靄,迷離恍惚,而無從辨析。我們比照這一首〈錦瑟〉詩,可以清楚地發現
李商隱的回顧,豈也不正是如此?差別只在於李白所回顧的,只是當天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的一小段山路,而李商隱回顧的,卻是他漫長而曲折的一生
但是都同樣體現出「蒼蒼橫翠微」的迷茫之感
既然過去的歲月不論是長是短,期間種種悲歡離合的
際遇都已經化為蒼茫迷離的過眼雲煙,就好像孟子
他在〈盡心篇〉裡面所說的:「所過者化,所存者神。」
意思是說,所經歷過的一切都已經化掉了,看不清楚了,只留下來神妙的作用
什麼叫神妙的作用呢?例如我們未必能夠自覺到的某些心靈的,甚至各方面的成長變化
於是呢,當一個人在回顧這樣的人生的時候,勢必不可能是一絃一柱的工筆刻畫
詩人也不想設定任何清晰具體的輪廓,他只是打通了所有
人事物的全部經歷,綜合為一種整體的大塊寫意,把人生
「遺貌取神」,點染出一片無形無跡的化境。其中只有抽象的情思,沒有寫實的敘述
只有幻化的意象,沒有具體的世界。
因此〈錦瑟〉作為一篇詩歌化的墓誌銘,所傳達的是詩人對於整個人生存在感受的綜合寫意
而不是對於個人歷史的細部寫真。
它在創作風格上,是屬於潑墨渲染式的光影閃爍的印象派 而不是對號入座式的絲絲入扣的工筆畫
〈錦瑟〉中間兩聯四句,有悲有喜,也有無盡的期望和追求,有的
溫暖如沐春風,有的悲哀淒苦,有執著的追求,也有對人生美好的耽溺。
而種種的人生體驗,就是第七句,「此情可待成追憶」
的「此情」,古代沒有複數的用法,所以「此情」在這裡其實是複數的
涵括了前面的那四種人生感受,所以說 〈錦瑟〉並不是一般的詠物詩,而是藉這個意象
來總結自己的人生,也就是美麗與哀愁。其中沒有抱怨、
批評,它只是優美地展現追尋與失落、
自我實踐的滿足,與求之不得的打擊。但是我們要進一步追問的是,李商隱在
當時經歷這些感受的過程中,對於「此情」到底是怎樣的體驗?而整首詩收尾時候所說的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究竟又是什麼意思?
那麼這些就不是可以望文生義的大問題了。